1. 首页 > 贷款攻略

成都御顺款姐贷款靠谱吗(左文右武?北京城东西对称的布局究竟从何而来?)

作者丨王子林

摘编丨安也

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,也是故宫物院建院95周年。紫禁城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和世界文化遗产,是一座宝库,也是一座迷宫。它不仅凝结着古代建筑精湛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建筑智慧,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。

特别是在营建构思上,紫禁城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,凝结着古代的智慧。例如,紫禁城的框架结构——五门三朝、前朝后寝、东西六宫,来源于《周礼》。而《周易》中的乾坤卦象和紫禁城的建筑格局非常契合。

在故宫物院工作三十多年的王子林是宫廷研究的专家,他所作的《紫禁城建筑之道》一书,正是一本研究紫禁城营建思想的力作。在这本书中,王子林从都城设计营建法则写起,先后涉及北京中轴的东移,北京城的中轴,北京城的文武布局等方面,力图还原紫禁城最初的原状设计空间。书中不仅能看到紫禁城外在的风貌,更能深入了解紫禁城的历史和内涵。

打开北京城市地图,就会发现有一条贯穿整个北京城的轴线,这条轴线贯穿城市南北,形成了北京两翼对称的城市结构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格局。北京城中轴上的建筑从南至北一字罗列,气象万千,巍峨高大,震慑人心。

北京城中轴从奉天殿(清太和殿)向北穿过华盖殿(清中和殿)、谨身殿(清保和殿)、乾清宫、交泰殿、坤宁宫、钦安殿、万岁山(清景山)、后门桥,终于鼓楼;向南穿过太和门、午门、端门、天安门、大明门(大清门),终于正阳门,嘉靖时终于永定门。中轴全长约 8 千米,最重要的三大殿和后三宫、万岁山均位于中轴上,其他次要建筑则都严格遵守对称排列的原则,配置在中轴的左右两边,北京城文武建筑也遵循着东西对称分布的法则。

北京的东西城为何会显著对称?左文右武,且文武建筑对称分布的法则究竟从何而来?为何紫禁城中要于正殿两侧建文、武二楼呢?王子林认为,这可以追溯到周代朝门外设置的两块石头:嘉石和肺石。那么,这两块石头究竟有何来头,它们又是如何影响北京城的文武布局的呢?

以下内容节选自《紫禁城建筑之道》,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。

《紫禁城建筑之道》,王子林著,故宫出版社2020年3月版。

《周礼》记载朝门外

设有嘉石和肺石

人类的发展经过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,石器是先民开拓疆土、抵御异族入侵和狩猎的利器,并被赋予洪荒之力。相传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,在不周山大战,结果共工氏大败,怒触不周山,导致天塌陷,天河之水注入人间。于是女娲“炼五色石以补苍天,断鳖足以立四极,杀黑龙以济冀州,积芦灰以止淫水”。

非常神奇的是周代朝门外就设置了两块石头,但它们可不是用于“补天”的,而是惩罚犯罪之人和为百姓平冤诉讼的。但正是因为朝门外设置的这两块石头,却深深地影响了都城的布局,成为北京城文武建筑东西对称分布的法则,并影响到文武官僚系统的办公衙署的布局,使东西城形成显著的对称性特点。

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城,改造北京城,营建紫禁城,确定了新的轴线,但仍遵循祖制,按南京紫禁城来规划北京紫禁城,于轴线上依据《周礼》所定设置五门三朝,永乐时大学士李时勉《北京赋》称北京宫室符合黄帝宫室之制,遵循太祖设计格局,建奉天、华盖、谨身三朝大殿和五座宫门:“若夫其宫室之制,则损益乎黄帝合宫之宜式,遵乎太祖贻谋之良居,高以临下,背阴而面阳。奉天凌霄以磊砢,谨身镇极而峥嵘,华盖穹崇以造天,俨特处乎中央。上仿象夫天体之圆,下效法乎坤德之方……五门高矗乎昊苍。”

万历时人刘若愚记五门是大明门、承天门、端门、午门、皇极门即奉天门,三朝是皇极殿(奉天殿)、中极殿(华盖殿)、建极殿(谨身殿)。

奉天门(太和门)

五门三朝是周代的宫室制度,代表正统,几乎被历代所继承。三朝指的是外朝、治朝和燕朝,《周礼注疏》郑玄注曰:“周天子、诸侯皆有三朝,外朝一,内朝二。内朝之在路门内者,或谓之燕朝。”它们的功能各有不同,外朝,《周礼·朝士》曰:“朝士:掌建外朝之法。”《周礼·槁人》曰:“槁人:掌共外内朝冗食者之食。”郑玄注曰:“外朝司寇断狱弊讼之朝也,今司徒府中有百官朝会之殿,云天子与丞相旧决大事焉,是外朝之存者,与内朝路门外之朝也。”外朝是帝王办公和举行大典的地方,如商议如何对抗外族入侵或命将出征,商议迁都和立储君等国家大事。外朝是皇宫的正殿。

治朝,《周礼·大宰》曰:“王视治朝,则赞听治。”郑玄注曰:“治朝在路门外,群臣治事之朝。王视之,则助王平断。”《周礼·宰夫》曰:“宰夫之职:掌治朝之法,以正王及三公、六卿、大夫、群吏之位。掌其禁令。”郑玄注曰:“治朝在路门之外,其位司士掌焉,宰夫察其不如仪。”治朝是帝王与群臣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,天子与三公、六卿、大夫和群吏等都要在治朝排正位置,然后群臣上奏章,百姓上书,帝王根据他们的陈述,下达裁决的圣旨。

燕朝,《周礼·大仆》记:“王视燕朝,则正位,掌摈相。”郑玄注曰:“燕朝朝于路寝之庭。”贾公彦疏曰:“以其路寝安燕之处,则谓之燕朝。以其与宾客飨食在庙,燕在寝也。但与宾客及臣下燕时,亦有朝。”顾名思义燕朝是帝王燕寝的地方,《周礼》记有专门掌管燕朝的官员叫大仆,他的责任是负责帝王的日常起居,准备好不同的场合所穿的不同衣服、行不同的礼,随时准备好天子外出的车驾,伺候天子饮酒等诸事。

除了三朝外,周天子还有五座宏伟的大门,《礼记注疏》郑玄注曰:“天子五门:皋、库、雉、应、路,鲁有库、雉、路,则诸侯三门。”《周礼注疏》曰:“郑司农云:‘王有五门,外曰皋门,二曰雉门,三曰库门,四曰应门,五曰路门,路门一曰毕门。外朝在路门外,内朝在路门内,左九棘,右九棘。’故易曰:‘系用徽纆,置于丛棘。’玄谓《明堂位》说鲁公宫曰‘库门,天子皋门;雉门,天子应门’,言鲁用天子之礼。所名曰库门者,如天子皋门。所名曰雉门者,如天子应门。此名制二兼四,则鲁无皋门、应门矣。《檀弓》曰‘鲁庄公之丧,既葬,而絰不入库门’,言其除丧而反,由外来,是库门在雉门外必矣。如是王五门,雉门为中门,雉门设两观,与今之宫门同。”称鲁公宫的库门相当于天子的皋门,雉门相当于天子的应门。根据《檀弓》所记,推证库门在雉门外,雉门设有两观即左右各有一阙,如凤的翅膀,故称为雉门。雉门相当于天子的应门。

五门三朝不仅是一种王宫制度,而且如九鼎一样,只有帝王才能享有,它是王权的象征。诸侯只能拥有三门。《周礼》是一部儒家经典,在古代相当于一部立国大法,它所记载的宫室制度成为历代遵循的法则。

根据《周礼》记载,朝门外设有嘉石和肺石,历代在继承周代“五门三朝”制度时,这两块石头虽然没有保留下来,但它们却以另一种形式在延续,而且深远地影响了北京城的格局。

文、武二楼起源于

周代宫城朝门外的那两块石头

前朝并非只有五门三朝,在正殿奉天殿的东西两侧修建了文、武二楼和文华殿、武英殿,形成文、武对峙的格局。永乐时大学士杨荣《皇都大一统赋》曰:“文楼、武楼之特耸,左顺、右顺之并建。若乃震位毓徳,文华穹隆;亦有武英,实为斋宫。”金幼孜《皇都大一统赋》曰:“奉天屹乎其前,谨身俨乎其后,唯华盖之在中,竦摩空之伟构。文华翼其在左,武英峙其在右。”李时勉《北京赋》曰:“东崇文华,重国家之大本;西翊武英,严斋居而存诚。”陈敬宗《北京赋》曰:“翊以文楼武楼、左阙右阙之嶒崆。”

为什么要于正殿两侧建文、武二楼呢?原来文、武二楼就是起源于周代宫城朝门外的那两块石头。

《周礼·大司寇》记:“以嘉石罢平民……以肺石达穷民,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,立肺石三日,士听其辞,以告于上而罪其长。”《周礼·朝士》亦记:“左嘉石,平罢民焉;右肺石,达穷民焉。”唐人贾公彦疏曰:“嘉石,文石也者。以其言嘉,嘉善也。有文乃称嘉,故知文石也,欲使罢民,思其文理以改悔。”“肺石,赤石也者。阴阳疗疾法,肺属南方火,火色赤,肺亦赤,故知名肺石是赤石也,必使之坐赤石者,使之赤心不妄告也。”

设于朝廷门外左边的是嘉石,右边的是肺石。设嘉石的目的是使有罪过但还没有触犯刑法的人跪在嘉石上,以令其悔改。立肺石的目的是民有不平,得击石以鸣冤。到西晋时建立了直诉制度,所以自西晋时起,在朝堂外悬设登闻鼓,允许有重大枉屈者击鼓鸣冤,直诉中央甚至皇帝。唐宫城承天门朝堂外东置肺石,西设登闻鼓,就是这一制度的反映。《唐会要》记:“其年二月,制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,不须防守,其有搥鼓石者,令御史受状为奏。”

唐玄宗建大明宫时,于含元殿前建钟楼和鼓楼,则把二者演变为配楼的形制。《新唐书》记:“武班居文班之次入宣政门,文班自东门而入,武班自西门而入……百官班于殿庭左右,廵使二人分莅于钟鼓楼下。”宋代继承唐宫阙之制,于殿庭左右设钟楼二楼,《宋史》记:“太宗召工造于禁中,逾年而成,诏置于文明殿东鼓楼下。”又记:“设鼓楼钟楼于殿庭之左右。”金中都仿北宋汴京,分为宫城、皇城和廓城,宫城位于中央,皇城在宫城的南边。皇城正南门宣阳门内辟驰道直达宫城正南门,驰道东西两侧建有千步廊。据《金图经》记载,道东建文楼,道西建武楼。

周代朝门外的嘉石和肺石(采自清乾隆《钦定周官义疏》)。

元大内继承了这一制度,萧洵《故宫遗录》云:“大明门旁建掖门,绕为长庑,中抱丹墀之半。左右有文、武楼与庑相连。正中为大明殿。”元人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》解释说:“钟楼又名文楼……鼓楼又名武楼。”可知,金代和元代的文武二楼,实际上就是唐宋时代的钟鼓二楼。金中都的文楼、武楼位于宫城南门外驰道的东西两侧,元大内文楼、武楼,则位于元大内正南门大明门内正殿大明殿的左右。明紫禁城文楼、武楼承袭元制,建于正殿奉天殿左右两侧,但与前代文武二楼有着本质的区别。我们现在看到的太和殿前东西两侧耸立着两座重檐楼阁,东曰体仁阁,西曰弘义阁,高25米,黄色琉璃瓦庑殿顶,形成东西对峙护卫正殿的格局。在清代,弘义阁是银库,体仁阁曾于康熙时举办过学鸿词科考试,为清王朝招揽名士贤才,奠定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。

紫禁城前朝文武二楼布局图(《明天启紫禁城图》)。

明代于文武二楼后

建文华殿和武英殿

体仁阁原名文楼,弘义阁原名武楼,建于永乐十八年,是正殿奉天殿的两座配楼,如左膀右臂衬托着三朝大殿的宏伟,直接继承了太祖朱元璋所建南京紫禁城的文武二楼之名。南京文楼有时是太祖与亲信大臣谈古论今、商议政务的地方,如洪武元年,上御文楼,太子侍侧,与儒臣讲说经史,议论七国之乱;洪武五年与徐达等重臣于此商议国事。迁都北京后文楼的这一功能几乎没有了,立春时于文楼举行大朝贺,设定时鼓漏刻报时。《永乐大典》贮于文楼。

文楼(清体仁阁)。

文武二楼,明嘉靖四十一年九月改称文昭阁和武成阁,清初顺治时才更名为体仁阁和弘义阁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
我们发现,明代之前正殿两侧虽然有文武二组建筑,但并没有强调文与武的特质,而是把它看成是钟楼和鼓楼的形制,在整个宫城和都城中是孤立的。而明代则强调了文武两组建筑,而且还于文武二楼后建文华殿和武英殿,并与北京城的崇文门和宣武门遥相呼应,形成了新的城市布局特点,即以中轴为准把城市分成东西阴阳文武对称分布的格局。

文华殿

所以,明紫禁城的文楼和武楼在宫城中的作用与前代有所不同。当我们从北京城整体布局来把握时,会发现以中轴线为基准,属文主阳的建筑都位于东方,如文楼、文华殿和崇文门;属武主阴的建筑都位于西方,如武楼、武英殿、宣武门。甚至连国家中央官署机构的设置也是以中轴为准按文武来布置的,中轴以东设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工部及鸿胪寺、钦天监等机构,主文属阳;以西设中、左、右、前、后五军都督府及刑部、太常寺、锦衣卫等机构,主武属阴。

武楼(清弘义阁)。

明清两代考中文状元在长安左门揭黄榜,考中武状元则在长安右门揭黄榜,告示天下。明永乐时大臣李时勉《北京赋》云:“至于五军庶府之司,六卿百僚之位,严署宇之齐设,比馆舍而并置,列大明之东西,割文武而制异。”文楼和武楼是两座象征阴阳两仪的标志性建筑,因此在北京城中形成了鲜明的文武即阴阳对称的建筑格局。

左文右武的建筑格局,

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

东汉人班固《两都赋》曰:“其宫室也,体象乎天地,经纬乎阴阳,据坤宁之正体,放太紫之圆方。”称宫室是按照阴阳来经营规划的,阴阳是二股气,它是如何产生的呢?

“天地未分,混沌一气。一气充溢,分为二仪。有清浊焉,有轻重焉。轻清者上,为阳为天;重浊者下,为阴为地矣。天则刚健而动,地则柔顺而静,气之自然也。”唐人无能子说宇宙洪荒之时,没有阴阳二气,阴阳二气是因为混沌一气不断膨胀运动而分化产生的。轻清的气上升形成天,重浊的气下降形成地,天因刚健而动,地因柔顺而静。唐人李筌称:“天圆地方,本乎阴阳。

阴阳既形,逆之则败,顺之则盛;盖敬授农时,非用兵也。夫天地不为万物所有,万物目天地而有之;阴阳不为万物所生,万物因阴阳而生之。”天是圆的,地是方的,这是因为阴阳不同的性质所决定的,万物是因为有了阴阳才产生的。

宋人周敦颐说:“二气交感,化生万物,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。”为什么由阴阳二气化生的万物是无穷无尽的呢?这就要从《易经》的角度去理解了。一阴一阳的本意源于《易经》“伏羲六十四卦次序”图,从下往上数,第一层是太极,第二层是一阴一阳(称作两仪),第三层是第二层所生之一阴一阳即四象,第四层是第三层所生之八卦,八卦再生出六十四卦,如此循环下去,可至无穷无尽。每层都是一阳生出一阴一阳且一阴也是生出一阴一阳,这就是阴阳变化的道路,故称一阴一阳之谓道。这个道也就是天生万物之道,因为原始为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也就是说可以无穷无尽地生下去,故天地有大德曰生。能够继续生成下去而不熄灭,这就是善,并能由此成就万物,这就是性。故曰:“离了阴阳更无道,所以阴阳者是道也。阴阳,气也。气是形而下者,道是形而上者,形而上者则是密也。”

明北京城中央官署机构分布图(采自《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》第 1 辑)。

一阴一阳之谓道,目的在于揭示万物生成的原理,原理的要点在于两极矛盾的对立统一,任何事物都具有这个特性。宋人叶适称:“道原于一而成于两。古之言道者必以两。凡物之形,阴、阳,刚、柔,逆、顺,向、背,奇、偶,离、合,经、纬,纪、纲,皆两也。夫岂惟此,凡天下之可言者,皆两也,非一也。一物无不然,而况万物;万物皆然,而况其相禅之无穷者乎!”将对立的、相反的、矛盾的事物进行组合,从而形成一个对立统一体,这就是对天道的诠释。由于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的力量,是无意识即无为的,故生是天的本性,朱熹说“生底意思是仁”,生即是仁和善。所谓“替天行道”,是指天把产生万物之道隐藏了起来,需要圣人去揭示它,说明它,然后去推行。所以孔子说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。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”

仁者认识到这种变化规律把它叫做仁,智者认识到这种变化规律把它叫做智。百姓在日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这种阴阳变化,但他们不去关心事物的本质和规律,因而不懂得这个道理。北京城的文武格局,实际上就是阴阳格局。效法天道,一方面体现在都城的文武建筑布局上,另一方面政治体制的文武官僚系统就是按阴阳之道而设置的,从周代开始,上朝制度就出现了按品位、等级排列的次序:“左九棘,孤、卿、大夫位焉,群士在其后;右九棘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位焉,群吏在其后;面三槐,三公位焉,州长众庶在其后。”

在外朝的左边植九棵棘树,用来标明孤、卿、大夫的朝位,所有的刑官之士站在他们的后面;右边植九颗棘树,用来标明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的朝位,乡遂及都鄙公邑的官吏站在他们后面;南面植三棵槐树,用来标明三公的朝位,州长和平民的代表站在他们后面。唐代时,虽然没有出现带文、武名称的二楼,但文官是从东门入,武官是从西门入。明代继承这一传统,《明会典》明确规定:“文武百官齐班,位于午门外之东西北上。文官侍立,位于文楼之北西向;武官侍立,位于武楼之北东向。”

北京紫禁城奉天殿东西两侧的文、武二楼,高大宏伟,它不仅拱拥着奉天殿,而且也在提醒着统治者,左文右武的建筑格局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。阴阳之道是治国的最高之道,其目的就是要求统治者时刻牢记仁道是天道,强调以仁为本,推行仁政,施善与民。永乐元年春正月己卯日即元旦,永乐帝御奉天殿接受朝贺,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,庚辰日即第二天,敕谕中外文武群臣曰:

上天之德,好生为大。人君法天,爱人为本。四海之广,非一人所能独治。必任贤择能,相与共治。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此道,历代以来用之则治,不用则乱,昭然可见……尔文武群臣,职无崇卑,体朕斯怀,各尽其道……为民造福,悉力一志,敬之,慎之。

永乐帝说上天的大德是好生,作为人君,就要效法天道,推行仁政。但四海之大、生民之多,不是靠一个人的能力治理得好的,必定要任贤择能,一起担负治理国家的大任。尧舜禹汤文武的为君靠的就是此道,历代以来如果用此道天下就太平,不用此道就天下大乱,历历在目,昭然可见。你们文武群臣,无论职务高低,都要各尽其道,团结一心,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,才能为百姓造福。

本文节选自《紫禁城建筑之道》,较原文有删节修改,小标题为编者所加,非原文所有。文中所有插图及题图均来自本书。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。

作者丨王子林

摘编丨安也

编辑丨董牧孜

来源:新京报

本文由染其发布,不代表九财网立场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zxwl56

微信咨询
九财网
返回顶部
X九财网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zxwl66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

微信号已复制,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!